青岛德通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电 话:0532-83432166
传 真:0532-86402866
邮箱:dt-info@syfsci.com
网址:www.dtnano.com
销售部专线:
刘 总:18390223882
孟 总:15318872987
钟 总:14751706300
请接着看《材料科学大热门,中国科学家蓄势待发|聚焦材料中国02》
对于中国的科学家来说,实验室通往高科技生产线的道路并不顺畅。政府和企业都缺乏技术商业化的经验,科研人员在没有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支持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如此高的期待。
温珍海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完成电化学能转化与存储的博士后研究后,于2014年回国。回国以后,温珍海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受邀会见当地政府官员,共同探讨如何将他在蓄电池和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
他们曾提出要支持我成立一家公司,或替我与一家本地公司牵线搭桥。不过,温珍海对这背后的困难非常警惕。“创立一家公司不难,但是我曾见过许多公司由于缺乏大规模生产经验、管理不善、市场需求不足而倒闭。”
为了引导科学家创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给予科学家初创企业的股权并让他们少做研究多做开发,然而,整个大环境仍然非常残酷。
温珍海认为需要进一步增进研究团队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相互理解,他说:“实验室内的新材料开发通常没有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因此难以获得来自企业的经费支持。”
纳米材料蓄势待发
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分离出石墨烯,并因此荣获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这一发明被认为将改变整个电子学领域。然而,这一轻薄柔软、强度高、导电性好的纳米材料并未达到人们最初的预期,如果它的潜力可以完全兑现, 中国已经准备好乘势而上。
中国很早就发现纳米科学发现可以带动国内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2003年,中科院与教育部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如今,政府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石墨烯企业——近3000家。此外,中国占全球石墨烯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化学家萧晓月表示,问题在于,这类石墨烯生产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除非它们能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否则长期运营将难以为继。
2013年,萧晓月与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的材料工程师李义春有了一个想法,他们想让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成长。萧晓月说:“好的一面是有很多从事石墨烯或石墨烯相关技术的小型企业;坏的一面是,很多企业都难以维持下去。”
同一年,萧晓月和李义春共同发起了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尝试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改变这一现状。萧晓月表示:“投资人投了很多钱,但很快就感到不满,因为这些公司无法研发出可以销售的产品。”
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天奈科技(Cnano Technology)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师2001年开发的技术用于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批量生产,年营收超5000万美元。天奈科技的毛鸥有着20年的产业研发经验,他说公司确保产品对接市场需求:“我们知道,碳纳米管在各个行业都有应用潜力,但让行业接受这些新材料需要很长的时间,无论是在技术还是监管层面,都是如此。因此,在选择目标市场和应用时,我们要精挑细选。”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会将石墨烯相关项目按发展阶段分类:实验室阶段、试点阶段和商品化阶段。每一阶段的项目会收到不同程度的支持。联盟会对实验室项目进行追踪,并在成熟时进行孵化;对于试点阶段的项目,联盟会帮助融资;商品化阶段,联盟会邀请项目团队向潜在投资人和政府代表进行商品展示。联盟每年的运营预算为800万元。
萧晓月在谈及领域进展时,以柔性显示屏作为成功的产品研发案例:“我们有三个成员,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市电子仪表工业和常州二维碳素科技,三家公司都能工业化生产石墨烯柔性屏,目前正在与国内知名电子设备制造商洽谈合作。”
联盟的下一步是要解决行业的最大问题之一,萧晓月称之为“石墨烯产品质量的全不可控性”。2016年,他协助发起了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该联盟正在制定国内首部相关标准。此外,他正在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组织探讨如何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如何突破共同研发的障碍。
萧晓月说:“我们正在组建国际标准评估委员会。我认为这有助于加速实验室向产业的技术转移。”他还说,中国的材料科学现在最需要的是增加在全球科学界的曝光率。“我们需要形成国际团队来开展研究。我们不能闷头做事,要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原文以Materials science is helping to transform China into a high-tech economy为标题
发布在2019年3月20日的《自然》SPOTLIGHT上